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高清迅雷下载

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里的格式,高平陵政变,是一个大失败起点的总记录.

被政变的一方自不必说,曹爽和他的亲信,丁谧,何晏,毕轨,邓飏,被司马懿骗得团团转的李胜,以及苦劝曹爽最后气得骂他"豚犊"的桓范,通通都被夷了三族.夏侯玄明知人为刀俎,依然奉诏回到洛阳.被司马氏压抑了5年后,因为李丰和国丈张缉的密谋,被妹夫司马师夷三族,连已经出嫁的姊妹都不能幸免.夏侯玄作为魏国最后深孚人望的中流砥柱,他的死,直接导致了淮南二叛.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瘤疾复发,活活痛死在许昌.这一对当年挚友互为因果的终局,也算是卷入浮华案的勋二代们命运沉浮的冰山一角.夏侯玄的族叔夏侯霸逃入蜀汉,靠着外甥女是刘禅皇后,后来还参与了姜维的北伐.但留在曹魏的儿子们都被流放.幸运的是夏侯霸有一个为人正直的女婿,不避嫌疑,照顾岳家,他就是一代名将羊祜.西晋一众元勋,在后世声望不堕的,生怕也只有羊叔子了.对司马宣王本人,高平陵后的清洗,"同日斩戮,名士减半,"为恶一日天下闻.之前对大魏几十年的谨小慎微---离间孙刘,擒斩孟达,对阵诸葛,平定辽东,甚至花甲之年还两次带兵拒吴---从此清零.两年后以72岁高龄带病征王凌,在归途中病故.后世提起司马宣王,第一个关键词就是鹰视狼顾.在高平陵政变中支持司马懿的勋旧,蒋济因为失信于曹爽,政变三个月后羞愧而死;高柔在政变后仅进封为万岁乡候,继续担任司空的闲职;许允参与了李丰的密谋,后来又谋刺司马昭,死在流放的途中;陈泰为了躲避朝廷内斗,自请接任雍州刺史,屡建功勋,后因曹髦之死忧愤而亡...元老中的绝大多数,在高平陵后未获重用,其际遇和曹爽专权时并无本质区别.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对高平陵有如下评议: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曾经被曹爽征辟的王基,卢钦,郑冲,裴秀,王沈,荀勖,在短暂的免官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司马氏的干将.除了在西晋建立前去世的王基,其他五人都位列西晋元勋,后四位更被列入配飨于庙的功臣名单.郝经的《续后汉书》里,把这四位和弑君的贾充,力劝曹奂退位的石苞(他有个炫富出名的儿子,石崇),陈骞,以及何曾,荀顗一起,归入第七十二卷:篡臣.西晋配飨于庙的十大外姓功臣,"幸免"的只有前面提到的羊祜.房玄龄在《晋书》中对荀顗的评论颇具代表性:景倩,文若之子,践隆堂而高视,齐逸轨而长骛。孝敬足以承亲,周慎足以事主,刊姬公之旧典,采萧相之遗法。然而援朱均以贰极,煽褒阎而偶震。虽废兴有在,枯荣靡常,稽之人事,乃二荀之力也。陈,裴,贾,王,还有二荀,都是名臣子侄,自身又颇具王佐之才,其中陈骞和父亲陈矫,贾充和父亲贾逵,更是经常被后世提起来对比---父辈刚直清正,子辈怎么就没遗传到点刚骨?苏东坡骂得尤为直白:嵇绍似康为有子,郗超叛鉴是无孙。如今更恨贾梁道,不杀公闾杀子元。高平陵最大的遗毒,生怕就是败坏了政治空气.从此原则让位于家族利益,公德让位于私谊,明堂诘对让位于暗室阴谋.在那班入了篡臣传记的勋旧子弟身上,多少都能看见些司马宣王的影子.不那么情愿接受那个"篡"字的,或是像阮籍那样酣醉自保,遁入清谈,或是像司马孚那样一边追求功名,一边自我安慰一下,至少做到了"不夷不惠."西晋立国不久,功臣集团便迅速分裂,内部倾轧接二连三,卖官納贿,毫无新朝气象,不能不说和恶化的政治空气有直接关联.西晋名臣,玄学首领王衍(就是劝石勒称帝的那位)在死前感叹: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勠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晚了.两汉功烈,建安风骨,广陵散于今绝矣.更重要的是,高平陵之后,九品官人法的改革自此人亡政息.靠阴谋篡权上位的司马氏对士族的依赖尤胜曹氏.出身寒素的功臣邓艾,王濬,甚至司马氏的亲信石苞,后来在平定钟会之役中崭露头角的张华,无一不被士族集团压制排挤---轻则靠边,重则身死族灭.出身逐渐成了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寒族人才上升通道堵塞,终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势.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加封外戚杨氏,同时分封诸子,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宋人叶适对高平陵有一段的评论:嘉平之役,极是异事,曹氏造基之业,虽无两汉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马懿再世受遗,信非忠贞,何遽盗夺。而况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劫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不敢为,懿号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胜。每次读到这里都想说一句:真失败了就好了.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的下载地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