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故事精选(九篇) 高清迅雷下载

第1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暑假期间,各地少年儿童外出游玩、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探望父母等出行人数增加。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年暑期少年儿童的出行方式也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存在不少安全风险。

一是暑期短途自驾游增加少年儿童乘车风险。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0-14周岁儿童同时有私家车的家庭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庭的孩子每月乘坐私家车的时间在20小时左右。本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自驾车出行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儿童乘车事故伤亡人数在7、8月份出现明显峰值,其中儿童单独留在车内、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头手伸出车外等原因导致的儿童伤害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独自骑自行车增加少年儿童骑出行风险。12周岁以上少年儿童独立意识增强,城市儿童在假期结伴去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农村儿童结伴去集市或县城出游机率增大,但少年儿童行为状态具有随机性和爆发性,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自信,导致危险防范意识缺失,存在出行安全风险。

三是国省道路、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玩耍增加少年儿童交通事故风险。在暑期,少年儿童独自外出行走、活动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农村少年儿童在村边、国省道路附近玩耍打闹现象比较常见,城市儿童在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忽然加速猛跑、中途折返导致的事故风险较高,占步行事故总数的50.4%。

四是监管疏漏增加留守儿童交通出行风险。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关照”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留守儿童暑期搭乘车辆长途出行与父母团聚,城市生活期间,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陌生导致进城儿童面临较大出行风险。此外,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家长监管不严,在外玩耍时间增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规范儿童乘车。提倡就近自驾出游,选择行程较近的公园、景区出行游玩。驾车行进过程中,按照规定规范儿童乘车,落实“一盔一带”保护措施,设置儿童座椅,14岁以下儿童避免乘坐副驾驶位。

第2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把从一岁至十八岁的孩子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幼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1]。从年龄划分上可以看出:幼儿期的儿童正处在语言的准备阶段,还不能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他们次要是通过听和看来感受儿童文学的;儿童期和少年期,他们已经步入学校,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这两个时期则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最佳时期;而到了青年初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他们更喜欢阅读成人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阅读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可循的。从幼儿时期能够阅读浅显的儿童文学开始,直到青年初期能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为止,“儿童文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主体布局的同化机能,必须在各个方面契合‘阶段性’读者对象的接受心理与领悟力”[2],建立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儿童文学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梯性。具体表现为思想内容或单纯或复杂,情节发展或单一或曲折,语言表达或深或浅,篇幅布局或长或短,这就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特点。根据儿童阅读适应性与适用性的原则,可以把整个儿童文学阅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并且每一个层次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幼儿的阅读

(一)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岁到六七岁的幼儿,在身心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是他们这时的次要思维方式,凡是具体形象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满脑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在注意力方面,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新奇的、有趣的、活动着的事物很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幼儿的各种感知觉都在迅速地发展完善,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身体上,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这时游戏是他们的次要活动。在语言发展上,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步掌握了语法布局,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基于幼儿的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幼儿期是幼儿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时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习道德规范、养成优越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也就是这一时期。

(二)幼儿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幼儿对于文学的阅读还处于学语状态和被动感知阶段。他们次要通过听成人讲故事而获得,感知语言、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幼儿是靠听觉和视觉来感受儿童文学的。而文学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幼儿文学要十分重视语言问题。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文学的语言应是口语化的,而这种口语应考虑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多用叠音词、使用反复的表现手法等;就语体来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又应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如多使用动词和象声词,以充分表达动作和声响,并且要很讲究韵律和音乐性。同时语言的句式要短,成分要简单,一般三五个字,孩子一听就明白。语言还应具有音乐性,目的是让孩子易唱易记。幼儿文学还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幼儿文学就是要让孩子在欢愉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熏陶,接受它的教育。

幼儿文学的次要体裁,当首推儿歌。儿歌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的、由成人传授的文学,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鲁兵的儿歌《好乖乖》,就是送给幼儿期孩子们的最好礼品:“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这首儿歌,四行十六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使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的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幼儿能记能诵。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短小、生动、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了。幼儿故事应该以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作为基础,再以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做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如姚正平的故事《木马摇了》,情节简单,稍有曲折,一听就懂。故事写的是一个叫小金金的孩子在摇动木马,可是现在摇不动了。这个情节对于大人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很有吸引力,他们特别想探究其原因。于是小金金展开了天真的想象:木马饿了吧?木马渴了吗?表现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块石头,才使故事圆满结束。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写出了孩子的心理和动脑筋的画面,是很有启发性和耐人寻味的。还有像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彭文席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等,都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时候,成人如果能够为幼儿制定阅读计划,坚持“为孩子大声朗读,每天15―20分钟,孩子会在语言、智力以及情感上发育得更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3]

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色最鲜明、个性最突出、种类最丰富的文学,它几乎包含了儿童文学的所有文学样式: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等,可以说,幼儿文学是整个儿童文学大家庭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学龄前的儿童,会对图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比较敏感,“打开一本书,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橙子,黑色的夜,和简单的童话故事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书本帮助他们打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他们渐渐学会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身边的人和物。”[4]

二、儿童的阅读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

童年期,是指学龄初期,即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时期。“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5]这个时期的孩子已从幼儿园步入了小学,学习成了他们的基本活动。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心理、生理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坦荡、识字量的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已知的事物,他们的兴趣会更广泛,具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力。他们的思维形式已从幼儿期的形象思维为主,向童年期的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他们的节制力、注意力、记忆力都在逐渐增强。集体意识开始萌芽,个性特点逐渐形成。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由过去的全部让家长挑选,变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交换阅读,直至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阅读一些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富有吸引力的作品,并且由于各自性格特点的不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体裁、表现手法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自主阅读意识大大增强。

(二)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童年文学的样式和婴幼儿文学的样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步入学龄阶段,他们的生活已经由以玩为主变成了以学习为主。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已经能够逐步理解和感受,并希望有些知识能使用到他们的学习和写作中去。同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已经由以听为主变为以阅读为主了;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也由被动需求变为了主动需求。作品内容的新颖、人物形象的可模仿性、情节的生动有趣、语言的轻松幽默,都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愉悦,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杨庆福的儿童故事《谁勇敢》,写小松和小勇两个孩子,小松说他勇敢,敢捅马蜂窝;小勇说马蜂蛰人很疼,不敢捅,小松说小勇胆小鬼。小松捅完马蜂窝后,只顾自己逃跑;而小勇却返身去救年纪小、跑得慢的钢钢,成果半边脸被马蜂蛰肿了很高,疼得哭了。故事采用对比的布局形式,表达了真的出现险情时却能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才是真的勇敢。那么“勇敢”的理念,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儿童这时比较喜欢并且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样式还有: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寓言、童话、儿童电影等。由于儿童期的孩子特别富于幻想,所以他们会对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爱不释手。如叶永烈的儿童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作品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一种幻想,但是却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也会使当时非凡的幻想成为明天的现实。儿童科学文艺作品能够满足孩子们幻想的需要,而像《小兵张嘎》《刘胡兰》《罗文应的故事》这样的儿童电影、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也能满足孩子们幻想的需要。当一个孩子不能去尝试现实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时候,阅读就使他们有了选择,他们可以在阅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说:“儿童是寻求精力信息的时期。人生的儿童期需要契合儿童时代审美特征与视读经验的儿童文学。”[6]

三、少年的阅读

(一)少年的年龄特征

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是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一个时期。儿童升入初中后,学习内容的增加、校园内外集体活动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对家长和教员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我意识和自立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崇拜英雄、追逐明星,喜欢学习他们、模仿他们。在生理方面,他们生长发育迅速、精力旺盛,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而在心理上又不够成熟,时常表现出幼稚性和冲动性。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喜欢争辩、质疑、反驳,不愿轻信,充满叛逆和批判。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有了确定自我的巴望,产生了很强烈的的“成人感”。克鲁普斯卡娅在描述少年期的时候指出:“过渡期的年龄特点在于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还像一个儿童,他热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他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力气和勇气,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力气的程度。同时,少年已经不是儿童,他已经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他已经不像儿童那样充满幻想地生活着,他已经有此外的兴趣了。”[7]这时,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少年期的孩子顺利地度过这种半儿童、半成人的矛盾状态,平稳进入青年期。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探索儿童文学多层次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个性魅力,它能够给儿童带来的,不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和图画,还有着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引导和帮助,它像是一位智者大师,在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以及你未来生活的欢愉和幸福的源泉在哪里。”[8]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6.

[2]王泉根,张国龙.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谭旭东.童话:为我的宝贝大声读[M].石家庄:河北少儿出版社,2009:1.

[4][8]梅子涵.儿童文学阅读的意义[EB/OL].省略/68K:2009―6―18.

[5]李梦.儿童文学阅读调研报告[EB/OL].省略2009―6―24.

第3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米老鼠系列之后,还有另一个名叫杰瑞的老鼠领衔《猫和老鼠》电影电视系列,再度风靡全球数十年。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中那一只憨态可掬、心地善良的鼹鼠,也同样伴随着好几代儿童的热爱和欢乐,被簇拥进童话电影的明星堂。

老鼠这东西,在世界电影史上,竟然常常作为英雄主角而占有大量篇幅,《操持鼠王》《豚鼠特工队》《精灵鼠小弟》《鼠国漂流记》《老鼠的故事》《河边的故事》《艾尔文与花栗鼠》《美国鼠谭》《丑小鸭和我》《浪漫小鼠德佩罗》……鼠爸鼠妈鼠兄鼠弟乃至老鼠的堂表兄弟,全都成了环球瞩目的英雄。在这些明星中,我们看到美国老鼠、捷克老鼠、英国老鼠、法国老鼠、俄罗斯老鼠、德国老鼠,表现都很出色,以至于世界知名。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也有电影短片《老鼠嫁女》,还有《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电视系列片,填补了童话片创作的空白,但在童话世界的老鼠形象中,中国籍老鼠的表现,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活跃和出色。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思索。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中少有老鼠的活动空间,更没有让老鼠成为儿童电影主角的能够。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成人向来不喜欢老鼠。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蛇鼠一窝、无名鼠辈;更要命的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一语言文化环境中,老鼠自然很难获得人们的好感,自然更难成为电影中的主角英雄。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斗争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中,《鸡毛信》《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儿童的次要精力食粮。那时候,中国的儿童需要传承革命事业,儿童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候,童心基本上被成人所忽略,儿童只能在社会性忽略中悄然成长。那时候没什么现代的童年理念。

那时候,我们也有动画片,也有动物故事,有小白兔、黑乌鸦、大灰狼、小绵羊、调皮的猴子、肥胖小猪等动物明星。但我们的动物故事,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绝大多数都是些(成人化的)说教寓言。例如:乌鸦为什么变黑?是因为它骄傲导致失败,不得不躲进烟筒里饱受烟熏。小白兔为什么哭泣或发蔫?要么是因为它懒散,要么是因为它粗心,以致被同伴热闹或家长批评。

娱乐童话与说教寓言有重要的分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功能方面,前者是娱乐游戏且充满童趣,让儿童在欢愉投入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后者是教育儿童,是要儿童在受教育中认识现实,并让自己被塑造成大人所喜欢的形象。

在思想内容方面,前者的主人公总是弱小、天真但积极、勇敢、聪明智慧且乐于利他的,而后者的主人公则大多是骄傲自大或有其他缺陷的、负面的、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在想象方式上,前者是开放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超越现实经验、超越功利逻辑的;而后者则是封闭的、演绎的、功利性的。

在接受方面,前者是儿童喜闻乐见、梦寐以求的,儿童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带入其中,分享其主人公的故事阅历的挫折与成就;而后者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且不得不去思索和理解的,儿童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相识一种宏大森严但却严肃异己的人生经验,并接受其道德幻想。

我们的童话或儿童电影虽说也是为了儿童,也号称要寓教于乐,但大部分作品的思维模式及其接受情况,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典型例子如《宝葫芦的秘密》,富有想象力的小主人公竟被当作一个问题儿童、帮助对象,宝葫芦梦想也被当作一个问题症结,被认为与科学精力背道而驰。在那样的说教寓言中,儿童梦想的天性被贬损,梦想的权利被压抑,想象的翅膀被挫伤折断,几乎就是必然。只有那些符合大人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的小大人,才是当年中国儿童成长的典范。

审美童话和教育寓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而后者的创作则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所谓为了儿童,实际是要他早日成人。在那样的说教寓言故事中,自难免沾染成人世界的意谛,甚至把成人社会的简单投影错当成童话世界。《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只是一对想象中的永恒的玩伴,永远会相互捉弄同时也相互友爱,且弱小的老鼠总是赢多负少;《黑猫警长》中的猫警长则是老鼠们永远的天敌,且有道德和法律的威权,永远是正确的化身,道貌岸然,而老鼠永远罪恶、幽暗、鬼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外老鼠电影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们看到,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与当今中国儿童和成人对米老鼠的喜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仍然会讨厌老鼠,但在审美活动中,却可以欣赏来自异国的老鼠故事,一样认同米奇与杰瑞等活泼可爱的欢乐英雄,且会为它们的生动表现而乐不可支。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老鼠比西方老鼠更为卑鄙恶劣。在成人的世界中,老鼠是讨厌的生物,恨不能灭而绝之,相信这在东西方并无区别。区别只在,现代西方的艺术家多了一份童心和童趣。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世界便判然不同。

咱们中国人其实并非天生的仇鼠族。中国人的十二属相,第一位就是老鼠。《西游记》中还有白鼠精,不仅神通广大、纯真多情,而且忠贞不渝、楚楚可怜。在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老鼠笑话和传奇。老鼠嫁女的故事,就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有江南江北、汉族彝族大同小异的版本,且有儿歌、故事、民谣、剪纸、年画等不同的传播媒介。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让老鼠作为主角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银幕,算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小小的空白。只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老鼠嫁女》还只是民俗想象,算不上十足童话。来由是:老鼠虽成了主人公,但却显然不是英雄,而是被讽刺的对象;老鼠形象很是生动,故事也很有趣,但民俗文化色彩过于浓重,以至于幸灾乐祸多,而感同身受少。

上海美影厂1989年后连续出品的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舒克与贝塔》,才算得上是中国童话影视作品的开山之作。而后央视出品的《蓝皮鼠大脸猫》系列,则可谓更上层楼。从此,在中国童话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由此可见,中国老鼠过去未成儿童电影的主角和英雄,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

造性,而在于我们的艺术家缺少这一只童话之眼,及纯真童心,一旦思想解放、童心萌动,偷食粮、咬物品、贼头贼脑的中国老鼠,照样能超越成人功利计量,成为审美对象和艺术明星。

《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中国童话片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最大区别,是不能像后者那样老少咸宜。推而广之,我们的儿童电影,要么是成人可看而儿童不爱看,要么是儿童爱看而成人不愿看,要么干脆是成人和儿童都无法消受,很少有儿童和成人都爱看的作品产生。这是因为,我们的童话/动画电影大多数是为了供应婴幼儿观赏,从而只适合婴幼儿的心智水平,只是地地道道的“儿童(幼童)电影”,而少有能让儿童与成人同时观赏的家庭电影――在我们的电影分类中,“家庭电影”这一分类概念甚至少有人知。很少有中国电影人,将纯净的童真和欢乐的童趣,当作家庭电影的基础平台,建构起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隧道或桥梁。我们的儿童电影,常常是成人自说自话,让儿童演员照本宣科。

老鼠故事的有无及童话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童话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儿童电影的问题,而是儿童文化的问题。童话类型建构,儿童电影的形式创新,都要建基于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中国,老鼠形象及故事之所以长期成为禁忌,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布局中,化的主导权过于强势,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理念、儿童文化始终处于化的惯性影响中。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并非所有成人都具有真正明智的儿童文化理念。

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教授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童年是一个社会制品,而非像婴儿期般,是一个生物上的分类。”而“童年的理念能够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汗青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能够是最具人性的理念。‘童年’跟‘科学’、‘国家’、‘宗教自由’一样,同时是一种社会布局,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初起源于16世纪,并不断演进至今”。早在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鲁迅就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第一是要理解儿童,第二是要尊重儿童并以儿童为本位,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判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只可惜,这些有关儿童的重要观念,即使在新时期,也仍被一些人忽略。

中国人向来喜欢少年老成,并认为智力开辟和道德说教就能够解决儿童成长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儿童心智中,最宝贵的并非知识与理性,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热情、探索活力和冒险勇气,以及在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混沌中展开的自然、自我、自由和自尊,而这些只有在娱乐、游戏、活动及实际生活中习得,并成为人类智慧与道德的源泉。不合时宜的智力开辟或不合童心的道德说教,非但不能让儿童少年变得更聪明或更道德,甚至会适得其反。根据波兹曼的研究,若没有正常的童年,就没有顺利的成长及成熟的人格心灵;与过早开辟制造出的“小大人”相对应的,是成长停滞而导致无法成熟的“老少孩”,即个性意志与理性智慧的严重残障者,和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仍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而儿童文化观念、环境及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当是这一文化转型中的关键部分。这是因为,儿童决意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而儿童文化转型建构的要点,是要从成人本位,调整为儿童本位。调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理解和尊重儿童。

2000―2005年嘉定区所有托幼机构上报的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

1.2方法各托幼机构保健教员按要求及时将本园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以“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三联单的方法上报至所属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专职儿保医生每月负责将辖区内托幼机构发生的事故汇总,并完成“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月报表”及时上报。区妇幼所儿保科专职医生每年收集并完成全区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汇总。

事故的分类参照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中一般事故、责任事故的分类。

2成果

2.1事故发生情况

2000―2005年嘉定区托幼机构在园儿童总数76611人(男

40567人,女36044人),发生各类事故74例,平均事故发生率为

0.97‰。事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5年的0.62‰,下降了59.74%(表1)。

2.2事故发生的季节

第一季度发生事故15例,第二季度34例,第三季度3例,第四季度22例,分别占事故总数的20.27%、45.95%、4.05%、29.73%。

2.3事故发生的时间

事故发生时间最多的是上午(指幼儿入园后到午餐时间),其次是午睡前后(指幼儿午餐后到午睡起床后0.5h)和下午(指幼儿起床后0.5h到幼儿离园),所占事故的构成比分别为68.92%、17.57%、13.51%。

2.4不同性质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

教育部门办托幼园所事故发生率为1.00‰,民办1.16‰,机关企业办1.17‰,乡镇街道办0.27‰(表2)。

2.5男女儿童发生事故的比例

儿子发生事故52例,女孩发生事故22例,分别占事故总人数的70.27%、29.73%,男∶女为2.36∶1;事故的发生率男童为1.28‰,女童为0.61‰。

2.6各年龄段发生事故的情况

6岁组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是2岁组和5岁组,事故的发生率均为0.98‰(表3)。

2.7事故的类型

发生一般事故72例,其中缝针60例、骨折11例、脱臼1例;责任事故2例,均为烫伤。

2.8事故发生的场所

74例事故中发生在户外场地的34例,所占比例最高,为45.95%,其次为教室和室内活动室,为37.83%(表4)。

3讨论

3.1规范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上海市市区2000年0~6岁集体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为1.69‰[1],我区集体儿童事故的发生率由2000年的1.54‰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0.62‰,这与“托幼机构意外事故报告方法”的统一执行,使我们能有效地对托幼机构意外伤害事故进行管理有密切关联。同时,区妇幼保健所也将集体儿童的安全工作放在卫生保健工作的首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托幼机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加强了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的安全培训,从而提高了各托幼园所的安全防范意识。当然,也并不完全排除个别托幼园所能够存在漏报或瞒报而导致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规范集体儿童管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安全工作的检查。

3.2抓重点落实安全措施

民办托幼园所和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的事故发生率较高,应是今后我区集体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关注指导重点。民办托幼园所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但相当一部分民办园所的管理还很不规范,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因次要受上级部门的主管,对卫生保健方面的检查、业务指导还不够重视,所以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提醒教育、卫生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务必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结合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业务指导,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基层儿保医生也要定期去托幼园所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督促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3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

造成意外事故的原因,年龄愈小由成人照顾不慎引起者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自己不慎引起的事故逐渐增多[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6岁组儿童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为5岁组和2岁组。所以不仅要对关照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不仅是得到被动的保护,而是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主动的自我保护,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另据报道,儿子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女孩的1.4倍[3],而我区男女儿童意外事故比为2.36∶1,男童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比女童高出0.67‰,所以更有必要对活泼好动的儿子加以关注。

3.4加强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

托幼机构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做到规范上岗、持证上岗,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增强工作技能和工作责任心。保教人员要关注每位孩子在幼儿园各个环节、各个场所的一举一动,提高关照的质量,减少小年龄儿童的事故发生。对事故的易发地点、易发时间更要加以重视,从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尹英.上海市市区2000年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损伤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6-277.

第5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所能及,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所能及”,教员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教员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成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认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壮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摆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阅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平平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首脑”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阅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教员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教员“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能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认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能够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能够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力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联,恰似人和影子的关联,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入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操练,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测验,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测验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测验,没有“人”说话,要写“测验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教员说要检查背诵情况”,“教员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认为明天教员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第6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本阅读;公共图书馆;意义;方法

绘本是一种特有的图书形式,其次要是由大量的图画和少量的文字组成故事,因此绘本能够有效地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地加强绘本阅读的推广,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大对绘本阅读资源的收集,提高图书馆的绘本阅读服务质量。

一、推广绘本阅读的意义分析

(一)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处理探索的年龄段,使得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儿童是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通过绘本阅读,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由于绘本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画,使得绘本所展示出来的故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家长的引导下,可以大大地提高儿童知识获取的能力。

(三)组织开展各种绘本阅读互动活动

1、开展“亲子读书会”。通过开展“亲子读书会”可以让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交流更加地深刻,也可以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相识程度。在亲自读书会中,能够在一开始的读书过程中,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孩子对于家长的求助是越来越少,而孩子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越来越深刻。比如,在亲子读书会上,孩子阅读了《吃书的狐狸》,通过阅读,儿童认识到了狐狸的各种行为举止,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模仿狐狸的行为,进而加深自己对于狐狸的认识,比如儿童能够会模仿狐狸的神态。开展“亲子读书会”不仅能够提高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效果,提高儿童对于绘本故事的认识。

涉足网游文学的作家早已开始关注这一新兴文学样式独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在《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的研讨会上,萧袤、星河等一些应邀参与后续创作的作家很认真地交流他们写作网游文学面临的新问题:比如植物跑来跑去的逻辑怎样成立,植物和僵尸们的年龄与性别怎样设定,暴力、恐怖、成人趣味等儿童禁忌的处理尺度等等。他们的关切还包括怎样应对游戏的规定性,多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在游戏框架上编创新故事;怎样讲比游戏更精彩的故事,怎样在原有游戏人物角色、场景、情境的既定状态中,创设角色个性以增强人物辨识度;怎样延展或开拓新的故事空间,增加的故事线索如何呼应游戏原来的场景与情境;怎样承接和传导原有的游戏氛围与趣味等等。作家们似乎都期望能创作出不完全依附游戏能独立存在的文本,期待他们的作品不玩游戏的儿童读者也愿意阅读,盼望作品能让玩游戏的孩子觉得阅读文学和玩游戏一样有意思,发现文本比游戏更丰富更有回味。

第8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中图法》(第5版);儿童文学;类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91-02

1背景

比年来,公共图书馆向未成年人开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放宽入馆年龄,纷纷成立少儿专馆或斥地少儿借阅区,增加少儿图书馆藏。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少儿文献总藏量为5,626.28万册,其中来自非专业少儿图书馆的少儿文献藏量达4,291.01万册,占总量的76%;各省、市、县级图书馆设有196,192个少儿阅览座席数,占全国总阅览座席数的23%[1]。

开展少儿图书的借阅服务涉及分类问题。笔者查询发现,各图书馆的OPAC系统、大多数新增未成年人服务的图书馆都在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类分少儿图书,而不是启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以下简称《未成年人图书馆版》)。基于此,笔者从少儿图书的排架实践出发,对《中图法》(第5版)的儿童文学个别类目设置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少儿图书排架的特殊要求

2.1图书的适读性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阶段性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心理发展理论[2]。基于此,少儿图书的分类排架应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图书馆在按学科内容分类的同时,还应引导儿童进行分级阅读,尽能够地将不同年龄段儿童适读的图书分开排列,避免错位阅读。对少儿读者来说,如果根本看不懂,再好的图书也没有意义;读懂了,才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2.2管理的便利性

少儿阅览区“理架难、找书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图书分类需要尽能够地直观、亲和,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排架,也方便读者阅读、借阅。同时,图书分类也应考虑非专业人士管理的便利性,因为图书馆经常会开展由志愿者参与的图书上架活动。

3《中图法》(第5版)儿童文学类目的设置建议

3.1在“绘画”类下增设“图画书”子类

笔者认为,《中图法》(第5版)将图画书归入“故事”并不恰当,因为图画书的形式覆盖了多种儿童文学体裁,如:林焕彰的《花和蝴蝶》是若干首童诗的衔接;松居直的《桃太郎》则改编自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中,所有与爸爸有关的叙述,只是一种散文式的罗列,并没有一个显在的故事。此外,根据中图分类号排架的图画书,散落四处,极不利于读者借阅,若想设立图画书专区,则须在书标或书衣上做醒目标识才能顺利归架。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绘画类J218、J228和J238下增设“图画书(绘本)”子类。《中图法》(第5版)艺术类的体系先依理论、作品区分作品,如果需要再按国家区分;与文学类先依国家区分作品,然后再依理论、作品区分的体系全然不同。这比较符合少儿读者的检索习惯,也满足了图书馆对图画书集中排架方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需求。

3.2修改儿童小说题材复分

儿童文学是少儿图书的次要种类。据统计,2013年全国新出版少儿图书32,400种,其中文学类12,630种,占总量的39%[5]。儿童小说又是儿童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富有童心童趣,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审美趣味,加之比年来素质教育的引导,知识型、愉悦型的阅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儿童小说成为各馆少儿图书中藏量与借阅量都较高的品种。

《中图法》(第5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按先时代、后体裁的方式列类。同时在“长篇、中篇小说”和“故事”体裁类下注明:如有需要,可依“I24小说题材复分表”分。但在实际分编工作中,儿童小说基本没有再依题材细分。中多见的经济、政治、社会、言情等题材并不适用于儿童文学作品;而儿童小说中的常见题材,如动物小说、幻想小说又无类可归,这导致儿童小说类下聚集的图书过于庞杂,难以起到进一步细化区分的作用。

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少儿读者缺乏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有时对一部作品是童话还是小说茫然无知,或者漠不关心,但对阅读的内容或风格却有明确要求,如:儿子倾向于阅读《查理九世》《冒险小虎队》等探险侦探小说,而女孩则喜爱《同桌冤家》《女生贾梅》这类校园文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偏爱《窗边的小豆豆》等成长小说,高年级学生则爱看《狼王梦》等动物小说。因此,按题材类型排架的儿童小说能更好地满足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又起到了分级阅读引导的作用。

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考虑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在“I24小说题材复分表”基础上,增补一些题材类型,以便分类人员选用;同时,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与“故事”及“外国儿童文学”类下注明:如需要,可依该复分表分。建议设置如下。

1革命斗小说、军事小说

以近代各时期人民革命斗争、战争和军队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2少年儿童生活小说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使用手册》对此类书的分类要求是:“文学作品的缩写本、改写本、节本,如保持原作文体,改动较小的,仍随原作品归类。如从一种文体改写成另一种文体,或者是虽然改写本的文体未变,但改写的幅度较大,属于再创作的作品,应按改写后的体裁和改写者的国籍、时代分类。”由于作品改写的幅度大小难以鉴定,加上分编人员在分类时往往受主观意志的影响,不愿意将此类作品与原作品分散,于是许多名著改写本还是归入“”类,从而导致适合不同年龄未成年人阅读的名著拼音版、改写故事版、导读版与原版混排,不但起不到阅读引导的作用,还给少儿读者的选择带来了混乱与困难。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明确规定,如果名著改写本、缩写本、节本是以儿童读者为对象的,均应分入儿童文学的有关各类,便于读者根据阅读能力自由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452-467.

[2]潘兵,张丽,李燕博.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9.

[3]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7.

[4]张贺.儿童图画书:外来的和尚会念经[N].人民日报,2014-07-01(20).

第9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在我国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儿歌,外国小孩子也有他们口口相传的儿歌。儿歌也是儿童诗。所以最早的儿童文学也是口头文学。后来把口头相传的儿童故事记录下来才开始有了书面的儿童文学。

欧洲流传下来最早的一本童话,是法国贝洛编的《鹅妈妈的故事》,也称作《贝洛童话》,出版于1697年。这本书被列进了古典儿童文学的宝库。

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并对后来的儿童文学起到最大影响的,要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了。德国格林兄弟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两位原本是语言学者,深入山乡僻壤,忠实记录民间故事,后来为了研究日耳曼语,他们把讲给儿童听的故事编在一起(第一部分出版于1812年),这一大部书便是流行至今的儿童文学名著《格林童话》。稍后德国作家豪夫也根据民间故事写成他的《豪夫童话集》(1826),但他已不是单纯记录,而是用文学语言来写的。

当然,在《格林童话》发表近120年之前,英国中有两部小说已成了儿童爱听的故事,那就是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但从文字来说,这两本书成人读也有点费劲,所以给儿童阅读需要颠末改写,因此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改写本,其时间自然要晚些。,在传统的儿童文学中,成人作品有因为内答极其适全儿童阅读而稳固地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两部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

再往后,儿童文学出现了自己的专门作家,如,丹麦的安徒生。他一生热爱儿童,为儿童写作,他的全部作品我们称作《安徒生童话》,最早的一本集子出版于1835年。

在安徒生以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儿童文学在各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儿童文学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在童话方面有: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吉卜林的《丛林之书》(1894)、格莱姆的《柳树间的风》(1908)、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1883),美国霍桑的《奇书》(1852)、哈里斯的《里马斯叔叔的故事》(1880)、洛夫汀的《杜利特尔医生》(1922)、瑞典拉耶洛芙的《骑鹅旅行记》(1906)、奥地得萨尔滕的《小鹿班比》(1923),等等。在儿童小说方面有: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1876)、《哈克里里・芬》(1884)、意大利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1886)、瑞士斯皮丽的《海弟》(1881)、德国克斯特纳的《埃米尔捕盗记》(1929)。在儿童诗方面有:俄国叶尔肖夫的《小驼马》以及英国斯蒂文生、米尔恩等人的作品。在儿童剧方面也有巴里的《彼得・潘》。此外还有青少年都爱看的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英国斯蒂文生的惊险小说、加拿大西顿的动物故事。

苏联的儿童文学

苏联儿童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旧俄,许多大作家都很关心儿童文学,如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还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普希金的童话诗、契诃夫描写儿童的一些小说。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一直关心并亲自指导苏联儿童文学工作,马雅可夫斯基主动为儿童写了十几首儿童诗,用有趣的诗歌语言对儿童讲革命道理,为苏联儿童诗斥地了道路:阿・托尔斯泰写了童话《金钥匙》,改变了《木偶奇遇记》的主题,写被压迫的木偶同木偶戏班班主的斗争,他还为儿童编写了《俄罗斯民间故事》。

在20-30年代,苏联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的儿童文学队伍,其中写儿童诗的有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米哈尔科夫,写小说的有班台莱耶夫(他的《表》发表于1928年)、盖达尔(他的《学校》发表于1930年,40年代初又写出了《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写科学文艺的有伊林、瑞特科夫、比安基。

苏联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多,我们从1941-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略知一些重要的作品。在儿童诗方面:马尔夏克、巴尔托的作品;在小主方面:卡塔耶夫的《团的儿子》、穆萨托夫的《北斗星村》、瓦西连科的《小星星》、卡西里等的《小儿子的街》、奥谢叶娃的《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诺索夫的《维加,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别利亚耶夫的《古堡》;在儿童剧方面:马尔夏克的《十二个月》、柳比莫娃的《小雪花》、米哈尔科夫的《我要回家》。这个时期,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在向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并满足儿童的艺术享受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作出了自己的成绩。

其后获得过列宁文学奖金的有马尔夏克、巴尔托和米哈尔科夫的儿童诗,获得过国家文学奖金的有杜波夫的《一个人的魔难》、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列克辛的中短篇儿童小说。

儿童文学中的国际大奖――安徒生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儿童文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国际交流也多了。1951年的瑞士成立了“国际少年儿童读物委员会”,有几十个国家参加,参加国分别设有支部。该委员会决意设立国际安徒生奖,从1956年开始,每两年发奖一次,表彰长期对儿童文学作出贡献的当代作家,1966年又增发画家奖。这个奖在国外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诺贝尔奖金”。除了大奖,还颁发数量较多的优秀作品奖。

下面介绍一下自1956-1980年间历届获奖作家,以帮助读者对当前国际上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相识。

1962年,美国德・容(1906-)。他生在荷兰,8岁随父母定居美国。1938年写出第一本儿童小说《大鹅和小白鸭》。1954年写的小说《学校上面的车轮》获美国纽伯里奖。他除了写小说,还写童话。

1976年,丹麦伯德克尔(1927-)。他在创作上早有成就,为了响应为儿童写作的号召,在1967年写了《西拉斯和黑马》,获丹麦科学院儿童读物评比大奖。读者认为她的小说受卡夫卡影响,带有寓言性,称她为“儿童文学中的卡夫卡”。

1978年。美国福克斯(1923-)她1973年写的《奴隶舞者》获得过美国纽伯里奖。

少年儿童故事精选(九篇)的下载地址 · · · · · ·